1.種二代種子為什么會減產?
現代玉米生產利用雜種一代的雜種優(yōu)勢得高產和抗逆性.雜種優(yōu)勢是指兩個關系性狀不同的親本雜交產生的雜交種,其生長勢、生活力、繁殖力、適應性以及產量、品質等性狀超過其雙親的現象.與雜種優(yōu)勢相反的過程是所謂的近交衰退現象.由于近交衰退,雜種二代與一代相比較,生長勢、生活力、抗逆性和產量等都顯著下降.通常,雜種二代的產量比一代減產50%以上.
2.什么是轉基因品種?
轉基因品種是指由轉基因技術培育的玉米新品種.轉基因育種是按照預先設計的藍圖.借助于實驗室的操作技術,將某種生物的特定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中去,使后者定向地獲得新的遺傳性狀.轉基因品種在批準使用之前,還要通過國家對轉基因品種的安全性評價.我國至今還沒有批準轉基因玉米用于農業(yè)生產.
3.玉米田秋深耕的好處?
秋季深耕可改善玉米田土壤的理化性狀,加厚活土層,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墑能力及肥力,有利于根系生長,擴大養(yǎng)分、水分吸收范圍.深耕還把藏于土壤中的害蟲及病菌翻到地表凍死或曬死,減輕病蟲害.
4.玉米秸稈還田時應掌握哪些技術?
(1)及時粉碎.玉米穗收獲時或收回秸稈要及時粉碎,粉碎長度不宜超過10厘米,避免秸稈過長造成土壤不實.
(2)增施氮肥.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稈時需要一定的氮素,從而出現與作物幼苗爭奪土壤中速效氮素的問題.應適量增施氮肥,以加快秸稈腐爛,使其盡快轉化有效養(yǎng)分.
(3)及時翻耕.玉米秸稈粉碎還田后,要立即旋耕或耙地滅茬,并要進行深耕,耕深要求20——25厘米,通過耕翻、壓蓋,消除因秸稈還田造成的土壤孔隙過大的問題.
(4)足墑還田.土壤的水分狀況成為決定秸稈腐爛分解速度的重要因素,有條件的要及時灌溉.
(5)防治病蟲害.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,對玉米鉆心蟲、黑穗病發(fā)生嚴重的地塊,不要進行秸稈還田.有病的秸稈應燒毀或高溫堆腐后再還田.
5.什么是保護性耕作?
它是相對于傳統(tǒng)耕作的一種新型耕作技術.
保護性耕作包括四項技術內容:①改革鏵式犁翻耕土壤的傳統(tǒng)耕作方式,實行免耕或少耕.免耕就是除播種之外不進行任何耕作.少耕包括深松與表土耕作.深松既疏松深層土壤,基本上不破壞土壤結構和地面植被,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滲率,增加土壤含水量;②將30%以上的作物秸稈、殘茬覆蓋地表,在培肥地力的同時,用秸稈蓋土,根茬固土,保護土壤,減少風蝕、水蝕和水分無效蒸發(fā),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;③采用免耕播種,在有殘茬覆蓋的地表實現開溝、播種、施肥、施藥、覆土鎮(zhèn)壓等復式作業(yè),簡化工序,減少機械進地次數,降低成本;④改翻耕控制雜草為噴灑除草劑或機械表土作業(yè)控制雜草.
6.什么是玉米免耕技術?
指在適宜條件下,采取化學除草技術,田塊不經翻耕犁耙,直接在前茬地上開穴(溝)、施肥、播種的一種耕作和種植玉米的技術.
7.如何克服玉米茬整地難和整地質量差的問題?
玉米播前整地宜本著細碎、平整、保墑、高效的原則,適時進行整地作業(yè),為播種保苗做好準備.玉米收獲后直接整地應在土壤含水量適宜(10——20厘米土層的含水量在15%——20%)的情況下進行,用大型旋耕機處理一遍,如果不能達到要求狀態(tài),可再用綜合整地機械(深松淺翻、重耙、平整一次完成)作業(yè)一次.玉米收獲后不直接整地,如北方春玉米的春整地,根茬經過較長時間的降解、分化、降水等過程,含水量較低,在綜合考慮農時、天氣、土壤及種植計劃等因素的基礎上,于播前的適當時機用大型旋耕機進行整地.如果用寬窄行種植法種植玉米,在玉米收獲后可不必處理根茬,只用旋耕機對寬行部分旋耕整平即可,這樣秋整地較容易,機械作業(yè)次數少,成本低,效果好.具體做法是:將現行勻壟(65厘米)改成寬(90厘米)窄(40厘米)行種植,玉米大喇叭口期在90厘米寬行深松,收獲后對寬行進行旋耕.下一季只在旋耕過的寬行上播種玉米,若種植大豆則在寬行內和窄行內同時播種.各地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差異較大,應根據情況靈活掌握.
8.提高密度為什么能增產?
玉米產量是由單位面積上有效穗數、穗粒數和千粒重構成的.在一定范圍內,單位面積上種植密度增加,有效穗數相應增多,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,但根據品種特性和地力條件,合理提高密度,穗粒數和粒重較穩(wěn)定或下降幅度小.由于穗數增加而使總粒數顯著增加的補償效果大,最終提高產量.當前玉米生產中的突出問題是種植密度偏低,嚴重影響產量.
合理密植的原則是肥力高的地塊可適當密植,肥力低的地塊應適當稀值,以肥保密;水分充足可適當密植,水分不足應稀值,以水保密;早熟品種適當密植,晚熟大穗型品種適當稀值;投入肥料充足可適當密植,肥料不足應當稀值.
9.如何因地因品種確定玉米種植行距?
玉米的行距種植方式是改善群體結構,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重要調節(jié)途徑.實踐證明,在密度增大時,配置適當的種植方式,更能發(fā)揮密植的增產效果.玉米行距配置方式因品種和地力水平而異.莖葉夾角小、葉片上沖,根系向縱深發(fā)展的耐密型品種,在肥力高的地塊上行距應窄些;高稈、葉片平展的品種,行距可寬些.通常玉米種植方式有等行平播,寬窄行密植,壟作等.等行平播優(yōu)點是植株分布均勻,能充分利用光能,生產更多的光合物質;寬窄行種植能夠改善群體通風透光條件,便于田間管理和操作;壟作有利于玉米早播和幼苗生長.在多雨的季節(jié),壟作比平坐便于排水;干旱時,還可用壟溝灌水,有利于集中施肥.
10.玉米地膜覆蓋種植技術要點是什么?
(1)抓全苗.覆膜種植須做到地面沒有雜草和根茬,表土細碎松軟,行距適中;可比露地適時足墑早播,等距穴播,淺播薄蓋,種肥錯開.
(2)覆好膜.應選用透光率高、增溫效果好、拉伸力強、抗撕裂、不易老化的低壓聚乙烯線性薄膜、覆膜質量直接影響出苗、保墑、增溫效果.要避免地膜被風損壞.
(3)施足肥料.地膜覆蓋給追施肥料造成困難,所以要施足底肥,增施有機肥,滿足植株一生對養(yǎng)分的最大需求.
(4)選擇種子.要選擇生育期適當、葉片上沖及抗逆性強的玉米品種.
(5)合理密植.地膜覆蓋種植密度一般比露地種植增加20%——40%,具體應依據品種特性、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而定.
(6)藥劑滅草.控制雜草是關鍵.覆膜前采用藥劑滅草,一般每畝用38%阿特拉律0.2——0.25千克加乙草胺乳油150——200毫升,對水60千克,于土壤干燥時均勻噴灑于床面后立即蓋膜.
(7)防治病蟲害.采用種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蟲,選擇高效低毒農藥及時防治二代黏蟲和玉米螟.
(8)加強管理.對于膜內種植的玉米田,如果是先播種后覆膜,苗齊后要及時開孔放苗,防治高溫燒苗.放苗前先放風煉苗2——3天,然后按照放大不放小,放綠不放黃,陰天突擊出,晴天避中午的原則放苗出膜,放苗后用土封嚴苗孔.如果是先覆膜后播種,要及時檢查,發(fā)現有苗被壓在膜下時,要及時扶苗出膜,再封嚴苗孔.對于膜側種植的玉米田,要盡量靠近地膜播種.要充分利用膜側種植的優(yōu)點,在玉米需肥關鍵時期追肥,充分發(fā)揮覆膜玉米增產效果.
如有玉米采購需求,點擊紅色字體與我們聯系,采購農產品,就上聚土網.